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高发,公安部答南都详拆六类犯罪手法

南方都市报   2023-08-10 12:01:29

南都讯记者蒋小天 发自北京 8月10日,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公安机关打击整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行为举措成效。

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政委孙劲峰介绍,以公民个人信息为目标的案件高发并呈迅速增长态势,此类案件涉及政府、医疗、教育、房地产、物流、电商等多个行业,同时以公民个人信息为核心,滋生电信诈骗、骚扰电话、抢号抢票、网络水军、人肉搜索、“呼死你”“薅羊毛”等一系列黑灰产业,其犯罪链条环环相扣,窃取、倒卖、推广、洗钱、加工等分工明确,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已成为大量涉网违法犯罪的上游犯罪,严重损害公民权益,扰乱市场经济秩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当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花样繁多,犯罪分子究竟如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警务技术二级总监黄小苏在回应南都记者提问时表示,犯罪分子获取个人信息数据主要有“骗取信息、盗窃信息、内鬼泄露、非法采集、倒卖信息、变造信息”等6种手法。

一是利用“地面推广”、假冒身份等手法骗取公民个人信息,如乡村地区流行的扫码送礼物、协助激活电子医保卡,以及冒充电商客服、冒充公安民警骗取个人信息等。

二是线上和线下盗取公民个人信息,如利用木马病毒、钓鱼网站、渗透工具、网络爬虫等黑客技术盗取公民个人信息。或者通过非法入室等方式线下盗取公民个人信息。

三是利用职务便利非法泄露公民个人信息,如运营商、快递、汽车4S店、房地产等企事业单位内部工作人员泄露公民个人信息。

四是非法采集公民个人信息,如APP、机顶盒、手机、智能手表等供应链厂商利用其产品非法采集公民个人信息。

五是收买或交换公民个人信息,如利用兼职形式从社会闲散人员处收买身份证、银行卡、人脸识别等信息,或者金融、教育、房产等行业从业者违规交换内部数据。

六是加工变造公民个人信息,如将身份信息、购物信息等不同数据源进行碰撞,添加新标签后形成新的数据源,或者利用AI技术使用照片生成动态人脸识别信息等。

孙劲峰表示,这些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接下来会流转到信息买卖中间商手中,通过低买高卖赚取差价,而购买公民个人信息的最终目的一方面为网络水军、网络洗钱等犯罪活动提供银行卡、虚拟身份等物料支撑;另一方面为电信网络诈骗、敲诈勒索等提供精准的靶心。据了解,目前公安机关全面摸清黑灰产业链各环节特点,开展上溯源头、下追买家的全链条打击,并同步跟进“一案双查”,对互联网企业平台严管严查,压实企业责任,坚决遏制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蔓延趋势。

他也提醒,打击整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需要全民参与,社会共治。社会公众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有关企业要提高责任意识,落实安全保护措施,规范信息采集和使用范围;相关从业者要树立法律意识、敬畏意识,不要违规收集、倒卖公民个人信息,切记“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 最近更新 ]